2019年入冬至今 機油增多及乳化投訴分析
近期,車輛機油增多和機油乳化問題再一次成為汽車消費市場熱議的話題。車質網的數據顯示,2019年入冬至今,相關現象投訴量明顯增加,一些車主稱在自家車輛機油蓋內側發現有明顯黃色乳化物、機油液面增高并有明顯的汽油味,同時車輛還出現油耗增高、加速乏力的情況。那么,這兩類現象為何會集中在這個時間段爆發?信息顯示,一方面與天氣情況有關,機油增多和機油乳化問題受季節以及氣候影響較大,多發生于溫度較低的冬春季;另一方面或與延續數月的新冠病毒疫情有關,疫情期間車輛使用頻次和時間發生變化,從而成為機油增多和機油乳化問題集中爆發的誘因。
機油增多/乳化投訴短期激增 季節性變化明顯
車質網數據表明,機油增多和機油乳化問題投訴呈現出明顯的季節性變化趨勢,易發生于氣溫較低的冬季以及氣候相對濕潤的地區。以氣象學定義的冬季為每年12月至次年3月來計算,這期間車質網收到的相關投訴已占到機油增多和機油乳化投訴總量的77%。
如上圖所示,除季節投訴占比外,從機油增多和機油乳化投訴的地區分布上可以看到,這兩類現象主要集中在華北以及華東沿海地區。雖然這樣的分布情況與上述地區車型保有量有較大關系,但一定程度上也說明在溫度較低和濕度較大地區,機油增多和機油乳化問題或更為凸顯。
據統計,2019年12月至今,車質網共收到有關機油增多和機油乳化的投訴為605宗和158宗,分別占同期發動機問題投訴量的12%和3%,均已成為發動機典型投訴案例。特別是機油增多現象,在所有的發動機相關投訴中排名高居第4位。
目前,本輪機油增多和機油乳化問題已波及32個品牌旗下的50余款車型,大部分投訴集中在日系品牌和自主品牌中。從車質網近5年來的數據統計中可以看出,機油增多和機油乳化問題在各個國別品牌中均有發生,已成為各國別車型普遍存在的發動機問題之一。近期出現的機油增多和機油乳化問題雖然投訴量出現短期增多跡象,但從各自國別品牌的整體情況來看,所占比例并不算高。
機油增多問題分析:用車方式因素大 混動車型占比高
首先,對于汽車機油的作用,需要有一個明確的認知。機油即發動機潤滑油,能對發動機起到潤滑減磨、輔助冷卻降溫、密封防漏、防銹防蝕、減震緩沖等作用。而機油增多,顧名思義是指其他油液混合到了機油當中,在短時間內無法及時蒸發出去,從而導致機油液面升高,簡單來說就是機油被稀釋了。
那么,發動機為何會出現機油增多的情況?簡單來說,隨著當前發動機缸內直噴及混合噴射技術的推出和普及,當發動機轉速低于2500rpm時,與多點電噴不同,直噴發動機噴油嘴會直接將汽油噴入缸內(多點電噴發動機則是將汽油噴射到進氣歧管靠近氣門的位置),這種特性使得發動機在冷機狀態下,未完全燃燒的霧化汽油會凝結到缸壁,從而形成“濕壁”現象。在活塞往復運動中將濕壁上的少量汽油帶入到曲軸箱內,最終導致汽油增多。
值得注意的是,濕壁現象容易發生在低溫環境下和冷啟動過程中,因為發動機需要迅速暖機以達到最佳工況,因此往往在啟動時需要噴大量汽油,再加上現在發動機技術動輒150、200甚至350bar的噴射壓力,很容易導致噴射過量燃燒不完全,氣缸壁壓力過大。雖然“濕壁”現象經常發生,但也很容易消除,當發動機溫度提升后,汽油霧化燃燒充分就不用再擔心了。
此外,車主使用車輛的方式發生改變,也會有產生機油增多情況的可能。當前,受新冠肺炎疫情管控影響,車主駕車出行的半徑大大縮短,大多是在居所周圍進行短途駕駛,加之路況通暢,導致發動機的工作狀態發生改變,往往車還沒“熱”,就已到達目的地。頻繁的短途駕駛會令燃油車的進氣道積碳變多,而對于混動車型而言出現機油增多的幾率大大增加。據車質網數據顯示,近期接到的有關機油增多現象的投訴中,油電混合車型占比接近六成。
眾所周知,由于油電混合車型在起步階段主要依靠電機驅動,發動機往往保持在熄火狀態,工作溫度提升較傳統的燃油車要更慢。車輛冷啟動時噴出的霧化汽油還未來得及與空氣混合,便會凝結在尚未達到正常工作溫度的氣缸壁上,并可能會通過往復的活塞運動進入到曲軸箱內。正常情況下,在發動機的高溫和曲軸箱強制通風系統的作用下,這些少量的汽油會通過曲軸箱強制通風系統進入燃燒室重新燃燒掉,并不會導致燃油稀釋。不過,在溫度較低的季節以及頻繁短途駕駛的情況下,發動機有可能會出現少量機油增多的現象,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車主應經常檢查車輛機油尺,確定機油液面升高是否在正常范圍內。
那么何為曲軸箱通風系統(PCV),它的作用又是什么呢?在發動機作功燃燒過程的末端,一些未燃混合氣在高壓作用下,從活塞環漏入曲軸箱內,業內稱之為“竄氣”。如果這些竄入的混合氣不被排除,會稀釋曲軸箱內的機油使其變質。一般情況下,發動機轉速較慢時,氣流量小,竄氣也少;當發動機加速或轉速較高時,氣流量大,竄氣也大。對此,通過PCV閥將曲軸箱與進氣歧管連接在一起,可以利用壓力調節裝置來平衡曲軸箱與進氣歧管之間的壓力,將曲軸箱竄氣排出。
機油在正常情況下是粘稠的,可以保持對發動機的潤滑作用,不過一旦出現機油增多情況,機油與過多未揮發的汽油混合后,就會被稀釋,降低潤滑效果。長此以往,會造成發動機負荷增加、缸體過度磨損,引發動力下降、油耗高等故障。嚴重時可直接導致發動機等重要部件直接損毀,造成嚴重后果。此外,過多的機油會竄入燃燒室燃燒,燃燒后容易在活塞環、活塞頂部氣門座、噴油嘴處形成積碳,導致活塞環咬死、噴油嘴堵塞等故障,另外積碳過多還會導致發動機產生爆燃。
機油乳化問題分析:危害程度與產生部位有關 辨別是關鍵
機油乳化是指機油中混入與其不相溶的液體,通常為冷卻水,經過油泵攪拌產生乳化現象,形成乳白色或乳黃色的乳狀物。
對于造成機油乳化的原因,如果乳化物多出現在氣門室蓋內壁、機油加注口等處,主要與發動機活塞環竄氣有直接關系。竄氣導致廢氣內水蒸氣進入曲軸箱,隨著廢氣循環,水蒸氣會在氣門室蓋頂部遇冷凝結成水,與機油發生乳化反應。這類的機油乳化問題同樣與上述提到的情況有關,頻繁的短途駕駛,發動機溫度上升較慢,導致竄氣所產生的水蒸氣未能及時被蒸發,從而引發機油乳化現象。另一種造成機油乳化的原因就是發動機進水或機油與防凍液相混合,從而直接影響發動機的潤滑,導致損壞。而一般情形下,這一問題多是由機體密封、油氣分離系統等存在問題所導致。
需要說明的是,如果在機油蓋位置發現極少量的乳狀物,可以視為正?,F象,這類情況通常在發動機溫度升高后會逐步消退,但前提是要盡量避免頻繁的短途駕駛。那么該如何界定車輛是否出現機油乳化問題呢?此前曾有車企給出過判斷標準:如果機油尺上出現乳化物,就視同為機油乳化。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有可能意味著車輛發動機還存在其他更為嚴重的故障問題,消費者應及時到4S店進行檢修。
值得注意的是,據車質網相關投訴統計顯示,車輛在出現缺陷問題導致的機油乳化后,往往還會出現其他一些“并發癥”,如發動機噪音大、油耗增加、怠速不穩、加速無力、怠速下降甚至失速、熄火等。而之所以會產生上述問題,原因就在于機油乳化情況的出現不僅影響到機油的正常潤滑效果,還會因乳化物堵塞曲軸箱通風閥等管路,導致發動機內部壓力失衡,出現阻力增大、竄氣、燒機油等情況發生,影響到車輛的正常使用。
總結:
現階段,集中出現的機油增多、機油乳化問題并非新問題,在車質網近10年來的投訴受理處置工作中也屢見不鮮。對于這兩類問題,產生的原因大致可以概括成兩種,一種與車主日常保養和駕駛習慣有關,而另一種則是由于發動機本身的故障所引起,后者需要消費者及時與車輛廠家和經銷商聯系解決。在當前的疫情期間,人們的生活、工作習慣有所改變,這樣的改變同樣影響到日常車輛的使用。車質網在此也提醒廣大車主,在疫情期間也要及時對車輛進行必要的檢查,避免車輛帶“病”上路,一旦發現車輛出現機油增多或機油乳化情況,要及時與所在地的經銷商聯系檢測。同時,車質網也呼吁汽車廠商和經銷商對于近期集中出現的車輛機油增多、機油乳化問題給予高度重視,認真查找問題癥結,盡快以官方名義發出技術解析。如果真的是產品缺陷導致,則應該采取一切必要手段解決消費者提出的合理訴求。(文章來源:車質網 李豐)
來源:車質網
類型:轉載
作者:李豐
責任編輯:藺小七